产品展示
首页 > 产品展示 > 二战中的苏式武器真有那么渣吗?

二战中的苏式武器真有那么渣吗?

2025 .05 .20



导 读:长期以来苏式武器给人的印象就是设计简单粗糙,外形傻大黑粗,虽然笨重但杀伤力强,皮实耐用,属于标准的经济适用型。还有就是苏制装备的设计思路都比较清奇,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用途考量。比如20世纪30年代后期诞生于卫国战争前夕的喀秋莎火箭炮(又名“斯大林管风琴”),在世界军事装备发展史上首创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弹药倾泻到敌人阵地上,以发射密度弥补准确度的多管自行火炮,而且造价低廉,易于大批量生产。再比如60年代后期发展出的基辅级直升机航母,与美国航母相比,它充其量就是能起降飞机的加强版巡洋舰,因为舰体本身装载了大量各种用途的武器装备,哪怕在舰载机被敌人全部KO的情况下,母舰老哥一个照样可以自保,这个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战场生存能力简直不要太强。

但是,由于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在战场上的渣渣表现,以及苏德双方不成比例的超高伤亡比和战损率也让很多人怀疑这个红色帝国二战中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陆军装备其实渣得一比,红军的胜利实际上是建立在“尸海战术”上的。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围歼战纪录的基辅保卫战——苏军就有65万人被俘,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苏联西南方向防线洞开,德军得以长驱直入。这不禁让人想起《亮剑》里楚云飞的骂街:74军5万多人,就是5万多头猪,TG军三天三夜都抓不完。我想,65万头猪,德军都懒得屠宰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将带领大家从陆军“三大件”——枪支、火炮和坦克出发,探究一番二战中苏式武器的真实水平。

枪王的诞生,步枪打坦克了解一下

二战前苏联军方便急需一款新型作战用半自动步枪,以替代老旧的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大批量列装军队。最早提交苏联军方验收的是SVT-38半自动步枪。不过,该枪虽然在1938年定型,但并没有立即投产,因为当时还有其他竞争对手,其中最有竞争力的是西蒙诺夫的设计方案。1939年2月26日,托卡列夫的设计最终获胜,但军方对全面装备SVT-38仍有疑虑,因此在生产SVT-38的同时,也少量生产西蒙诺夫设计的AVS-36。据说后来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才正式拍板把采购新枪的合同交给了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

SVT-38开始试产是在1939年7月下旬,在改进了一些缺点后,于1939年10月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但半年后,也就是1940年4月便停产了,转而准备生产该枪的改进型——SVT-40半自动步枪。据统计,由于量产时间只持续了6个月,因此SVT-38总共只生产了约15万支。大多数SVT-38在后来的战斗中丢失、损坏或被返厂重新改装成SVT-40,能够留存至今的都是珍稀物种。SVT-40的设计吸取了苏芬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在SVT-38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改善了步枪的操作性能并提高了可靠性。该枪于1940年7月1日开始在图拉兵工厂投产,同时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则开始减产,因为当时苏联打算让以后所有的步兵单位都装备新的半自动步枪。

到1940年12月,SVT-40的月产量估计约有18000支,1940年全年共生产66000支左右。1940年末—1941年初,科若库兵工厂也开始投产SVT-40。科若库兵工厂主要是为苏联空军生产机枪和航炮,所生产的SVT-40数量很少,其生产的SVT-40现已成为收藏家的抢手货。图拉兵工厂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作为SVT-40的主要生产厂家,从一开始就全力生产SVT-40,但当1942年苏军决定重新把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作为制式装备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停止了SVT-40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而图拉兵工厂由于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订单,因此直到1945年1月3日才完全停产SVT-40。

SVT-38最初只是用于增加步兵排的火力,在排内只有少数人装备,其他人仍然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但是在一些精锐部队中,如1940年初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拉多加湖(苏联在欧洲地区最大的湖)作战的滑雪板部队,完全用SVT-38代替莫辛-纳甘步枪。芬兰军队深切体会到这种步枪的可怕火力,而苏联领导层则很欣喜地看到其优越的性能表现,斯大林更是宣称,一个装备这种新步枪的士兵等于十个装备普通步枪的士兵。到了生产SVT-40时,苏联已经打算将其作为标准的单兵步枪,全面替换旧的莫辛-纳甘步枪,因此生产数量相当大(到1945年以前就超过100万支)。但二战结束后,大部分SVT-40很快就被撤装,由SKS步枪取而代之。少数SVT步枪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苏联民间市场上出售。

总体而言,SVT的性能并不比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差,在某些方面,如供弹方式等,甚至还要优于美制M1步枪,而且比早期的德国Gew41半自动步枪明显要好得多,如果当时苏联红军全面换装SVT的话,也许此枪在战争史上的地位能与M1伽兰德步枪一较高下。但由于SVT-40结构比较复杂,使用后擦拭非常困难,而偏偏当时苏联生产的枪弹使用的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如果不勤加保养会导致枪的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当时苏联步兵大多数都是纯纯的农民出身,受教育程度低,而且训练水平不足,在对枪支的保养方面没有精锐部队那般专业,于是就认为这种枪不好用。而训练水平和教育程度都相对较高的精锐部队,如海军步兵,则认为SVT-40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不过,在卫国战争的生死关头,苏联当局也不得不选择重新启用老旧但却更可靠耐用的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

然鹅,步枪还不足以体现苏联枪械制造工艺的真正实力,苏联红军在二战中专门对付德军坦克的独门神器——反坦克步枪才是神一般的存在。早在30年代中后期,坦克的装甲厚度就在不断增强,就总体水平而言,当时的手持反坦克步枪依然有能力在正常交战距离内击穿坦克装甲,许多国家也都装备了较为轻便的重量介于10~20千克的手持反坦克步枪,如博伊斯,PzB38,PzB39,等等。这一时期苏联就开始反坦克枪的研制,1936~1938年间,苏联全国的设计单位一共提出了15种从12.7~25毫米口径不等的反坦克步枪方案进入预选,不过,最后苏联轻武器射程科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方案赢得了苏联高层的青睐。这种步枪代号(PTRR-39)仅仅1.7米长。枪管长1180毫米,重量24千克。

1941年6月,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苏军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武器却极度短缺,苏军甚至将仓库中的PTR41反战车步枪拿出来救急,这种枪其实就是德制毛瑟1918步枪的苏联山寨版。扩膛发射苏制12.7*108机枪子弹。这套设计的性能在当时已经十分落后,苏军急需生产一种反坦克步枪立刻投入使用。西蒙诺夫和他的PTRS 在苏联急需反坦克武器时作为一个成熟的设计脱颖而出,以其优良的生产性,轻便的重量,半自动凶狠的火力和良好的战场可靠性等一系列苏军求之不得的性能,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订单和生产,开启了它的传奇战史。

PTRS-41步枪采用导气活塞式自动原理,偏移式闭锁枪机。短行程导气活塞安装在枪管上方,导气箍上有气体调节器,可切换3种导气量,根据不同的战场环境调节导出的火药燃气压力,以克服粉尘污垢或寒冷天气带给自动机的影响。五发弹的抱夹从打开的弹仓下方装入,但也可以从上方的抛壳口手动装入单发弹药。枪上配有空仓挂机装置,只有枪机被锁定在后方时才能打开弹仓装填。为了缓解后坐力,PTRS也装有高效枪口制退器,和PTRR一样,枪托底板上添装了橡胶缓冲垫。这款步枪采用的是苏联特制的14.5毫米金属陶瓷穿甲弹,可以在100米外击穿50毫米的装甲板。这样的威力足以在同样距离内击穿当时德军四号坦克的主装甲,并且在300米外就能击穿四号坦克30毫米厚的侧装甲和发动机,威力十分强劲。

最终,1941年8月29日,最高军事委员会宣布正式采购PTRS和PTRD两种步枪互相搭配。莫斯科保卫战时只生产了零星的数量,但到1942年,其制造数量已达到63308支。最初的生产工作由图拉兵工厂负责,随后由萨拉托夫兵工厂接手。

为了满足极端的生产需要,苏联还推出了不少简易武器,PTRD反坦克步枪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卫国战争初期极其需要步兵反坦克武器,一款超级简易,具备绝对生产性的反坦克步枪方案被提了出来,那犹如一根钢管+一根扳机+一根枪栓的组合一样简单的PTRD反坦克步枪的前身就诞生了。最初的思路是像施皮塔尼步枪一样,苏联枪炮大师捷格加廖夫被要求设计制造一款单发半自动步枪,不过捷格加廖夫考虑到进一步提升生产性能,将单发半自动改为了一种能单发抛壳的手动步枪。这种设计同时也是PTRD这个看起来毫无特点的步枪身躯下隐藏了一个最大的特点,该枪的枪管在射击时会进行长距离后坐(约65毫米)并压缩枪托内的弹簧缓冲器,对于一把单发步枪来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大幅减缓后坐力。当枪管后坐过程中,拉机柄会撞到枪托右侧坚起的一块金属板上,在金属板的斜面作用下迫使拉机柄向上运动,从而使枪机旋转和开锁。然后当枪管后坐到位而停止运动时,已经开锁的枪机则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后行动,从而抽出弹壳。但由于没有弹仓,所以弹壳从机匣下方的抛壳口抛出后,射手需要用手从机匣上方的装填口装一发新弹进弹膛内,并手动操作枪机闭锁。由于使用枪管长后坐缓冲,加上安装了高效的制退器,以及成为标配的枪托底板橡胶缓冲垫,PTRD步枪射击时的可感后坐力很低,是一般士兵都可以接受的,不会出现一战时期反坦克步枪左肩一枪右肩一枪进医院的搞笑场面。

PTRD反坦克枪的机械瞄准使用简单的翻转式表尺,其中一个缺口用于100~400米,另一个缺口用于400~1000米。另外,机械瞄具的瞄准线偏左,是为了提供更舒适的射击姿势,和避免自动打开的枪机不会打到射手脸上。由于枪身很长(2米),因此配备折叠式两脚架,并附有一个提把便于携行。

PTRD射击小组的训练,一个标准的PTRD射击组至少要有两名士兵,一名射手兼装填手,另一人负责观察指示目标,战场上,复制观察的副手也往往携带冲锋枪应对突发状况,每一个单位的PTRD步枪所需要的维护和其他部件相当少,只有一个整体清洁棒,一个奶嘴刷,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钥匙,一个基数弹药为一个帆布包,内置20发弹药,一个基本的射击组通常携带两个帆布包的弹药。实际上PTRD开始生产的时间比PTRS还晚,首批是从1941年10月生产的,但是对比PTRD截止年底仅仅77把的惨状,PTRD在两个月内已经服役了17688支之多,1942年的总产量更是达到了184800支,苏军大量反坦克步枪的威胁终于迫使德军不得不给坦克装上了间隙装甲的裤衩,这样的间隙使得PTRS的弹丸在击穿这5毫米的外裙后没有足够的动能击穿间隙后的30毫米装甲,得以保护组员。但1942年末在德军的厚皮4号甚至虎式出现后,俄国佬又开始了新的反坦克武器的研究。苏联各大设计单位争先恐后的拿出各种成形装药破甲手雷、枪榴弹亦或是火箭弹。但还是有三家单位拿出了新型的反坦克步枪。面对虎式侧面都有62毫米的乌龟壳。俄国人折腾出了史上最变态的“步枪”——PTRRES-42。

1942年,设计师E.S拉斯切科,S.I叶尔莫拉耶夫和V.E.斯洛霍斯金合作计划设计一款20毫米口径的轻型便携式单发反坦克枪。然后设计着设计着,他们设计成了这款全重带轮架79千克,不带轮架58千克的单发轻型反坦克炮。尽管如此,设计师依然奇妙的继续称呼自己的作品为“便携式反坦克枪”。说实话这玩意根本就是一门小口径炮。使用一种特殊的20毫米炮弹。每发钨芯弹头仅为约0.1千克。这种枪第一次上靶场就取得了惊人的记录——100米穿深70毫米,300米穿深56毫米的成绩。

另一款枪型更加变态。苏联枪炮界大拿弗拉基米洛夫与他人合作设计了一款堪称全世界最强步枪的邪恶存在。在步枪领域比穿甲性能这获至今都是No.1!这款名为PTRR的特殊步枪使用的14.5毫米弹药脱胎于苏联空军曾经研究的一款反坦克机枪。苏联空军1940年曾经为伊尔2研发了一款特殊的机枪,直接暴力的使用俄式23x152的航炮弹药缩口而来。新弹的初速暴力提高到了骇人的1500m/s,超速穿甲弹竟然飙到了1750+ m/s,第一次上靶场就打出了恐怖的记录。苏联原厂的数据中PTRR反坦克枪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1侧面装甲的任何一处。理论上能在300米外击穿虎1侧面下部的62毫米装甲,这说明PTRR步枪在优秀射手的操控下能在300-400米外射击废掉虎式坦克的动力并且有对成员进行杀伤的硬实力。还不仅仅如此苏军报告和指出PTRR反坦克枪使用1750m/s初速的14.5x147钨芯硬芯穿甲弹在100米距离上击穿100mm装甲!这威力和现代的步战车30炮差不多。(苏式2A72自动炮,发射脱壳穿甲弹在1千米内能击穿60毫米厚的装甲。也就是这支不到30公斤的步枪有能力打穿虎式有名的厚脸皮!赶上早期型谢尔曼主炮的穿甲威力了。到后来这款超级步枪还是因为不适合步兵操作而被废弃。

二战中的苏式武器真有那么渣吗?

苏联红军中反坦克步枪的配发量十分惊人。1942年一月,反坦克步枪的服役单位还只有8116个,然而在43年的一月,这个数字暴涨为118563。仅仅库尔斯克会战一场战斗。反坦克枪单位就使用了350万发穿甲弹。苏军这种战术德军的三号四号这些薄皮坦克可倒了霉了。苏军步兵常用的PTRS 和PTRD反坦克步枪使用14.5金属陶瓷穿甲弹可以在100内击穿50毫米的装甲。300米内能打穿30毫米厚装甲。德国的这些薄皮坦克前装甲才50毫米经常被不知哪飞来的子弹击伤,击毁,甚至被完美的“人去车留”在卫国战争的数不清的战斗中,对于苏军反坦克步枪来说,其中最著名的战斗当属1941年11月16日在Dubosekovo的316步兵师,即著名的潘菲洛夫师抗击德军的战斗。其1075团2营的反坦克手们对抗30台3号4号混成部队,当日就击毁了其中18台,此战充分显示出了14.5毫米反坦克枪的强大作战效能,尽管全连最终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战士,且只有6位英雄活到了战后,但是这段荡气回肠的战斗史也最终成为了传奇。

苏联火炮,威力几何?

说到二战中的军事装备,各种用途的火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众所周知,英军在一战中率先将坦克投入到西线战场上,虽然在整个一战期间坦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它也始终没能实现大规模稳定型号的量产,但是当时西方许多有远见的军事观察家都认为,这种为进攻量身定做的钢铁怪物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必将不断增长,德国的军事战略家更是据此发展出了二战中令人闻分丧胆的“闪击战”、“装甲战”。当时认为反坦克炮可以有效压制坦克攻势,苏联在这方面也不无作为,早在1928—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开始关注反坦克炮的研制和应用。1930年,苏军成功试射了1930式30毫米口径加农炮,可以在1千米距离内击穿26毫米装甲。1932年,苏军开始装备改良型号的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在30年代初,反坦克枪的研制工作也同步展开,但遗憾的是,在整个“一五”期间都没有研制出可用的型号。

除了反坦克炮,苏联还研发了其他各种用途的火炮。比如同样是在“一五”期间研制成功的1931式204毫米Б-4榴弹炮,这种火炮发射的混凝土爆破弹可以击穿厚达1米的洪凝土工事,还可以随战场需要调整发射速度,设计思路非常先进。1938—1940年是苏联各型火炮的集中爆发期,这一时期研制的火炮类型占到苏德战争初期火炮武器的2/3。苏联高层一直十分重视火炮的研制,苏芬战争后斯大林甚至断言“火炮决定着战争的命运”。在苏联政府长期投入和大力支持下,苏制火炮在火力、炮弹初速、发射速率、机动性和自动化程度等主要技术指标上都要优于外国同类军品,尤其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师属火炮性能显著优于德军。苏军的师属大炮——76毫米加农炮和122毫米榴弹炮虽然在炮弹口径和威力上稍微弱于德军的105毫米和150毫米大炮,但是它们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对地方条件的更强适应力。尤其是76毫米加农炮,在苏德战场上表现优异,即便在超过1000米的距离上发射炮弹,也能击穿德军坦克60毫米厚的装甲,当时就有德军将领猜测它可能被苏军当作重型反坦克炮使用。

苏军对迫击炮普遍不够重视,认为它只是大炮的替代品。苏德战争前,苏军共列装了5款迫击炮:1938型和1940型50毫米连属迫击炮,射程为800米;1936型和1938型82毫米营属迫击炮,射程3000米;1938型107毫米山地驼载团属迫击炮(即ГВПМ-38型迫击炮),射程为5800米;1938型120毫米团属迫击炮(即ПМ-38型迫击炮) ,射程5500米。不过,起初不被看好的迫击炮却在二战中为苏联打败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苏军装备的120毫米和160毫米迫击炮制作简易,作战效率高,而且射程相当远,炮弹威力十分巨大,这就保证了它们能够执行直接支援军队的任务,同时也给德军步兵造成巨大损失。战后一些俄罗斯学者估计,苏军迫击炮给东线德军有生力量造成的杀伤最大,致使其损失高达300万人!各型迫击炮消耗了1.99 亿发炮弹,占到苏联红军野战火炮弹药消耗的53 %。

最后要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即传说中的БМ-13喷气式武器系统,它于1941年7月14日首次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首款被苏联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敌方阵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准备时间较长。不过,虽然它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让人想起了红警中的V-3火箭),更谈不上有什么装甲,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非常适合战时困难时期大批量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战争前夕,喀秋莎被装载在ЗИС-6重卡车底盘上成功进行了靶场试验。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了独特优势:能一次性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转移阵地。同时,它的16个发射架上的132毫米喷气式高爆炸弹也让德军非常头疼,一次齐射,打完就走,这让德军非常恼火,且由于其超高的火力输送能力和战场机动性,要对其进行有效毁伤打击也非常困难。不过,德军官兵普遍对喀秋莎的战场作用评价不高,认为它“仅仅能在精神层面产生巨大影响,但它们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钢铁洪流的较量

盘点二战中在各国军队中服役的“明星坦克”,苏联的T-34、德国的“豹”式和“虎”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坦克都是榜上有名。其中苏联的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苏联坦克的比重非常巨大,1941年为40%,1944年则高达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该型坦克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型坦克战斗全重26.3吨,额定乘员4人,发动机采用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55千米/小时,最大行驶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非常重要。T-34后来又发展出多种型号,最重要的一款是装有一门85毫米火炮的T-34/85坦克。其战斗全重32吨,额定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千米的距离内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购买了大量的T-34。时至今日,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

KV-1则是卫国战争初期与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的设计师科京主持研制,KV坦克的名字则是取自科京的岳父K.E.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能力,无一受损。

到苏德战争爆发前,KV-1坦克共生产了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遭遇了这些庞然大物。1941年8月13日,一个补充了100辆坦克的德军加强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甚至直接被KV-1压扁。德军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万能的88毫米高炮前来解围,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德军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式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致使德军一度非常尴尬。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型,后来的1940型、1941型、1942型,以及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看,KV-1的各项指标除防御强大外,其他方面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1943年出现了装备85毫米主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舞台逐步让位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专门用于对付当时的德军重型坦克而研制的。该坦克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雅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的配置。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上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这种设计限制了坦克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国防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KV-13从设计到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装有一门76.2毫米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毫米,而炮塔则为85毫米。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KV-13在设计上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取自KV坦克。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但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坦克转向时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针对之前的设计缺陷,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方案。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是其转向装置采用了A.И.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了这种转向装置。与此同时,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则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努力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即IS坦克或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毫米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毫米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即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的质量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但测试中也出现了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于是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里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这种新型坦克了。

该年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原因是1942 年1月,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缴获了一辆德制“虎”式重型坦克,经过对这辆坦克的分析研究,苏联基本掌握了其技术参数。研究人员认为新型德制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很强大,配备的武器系统威力很大,可以在水下行驶,充分表明该型号坦克是用于突破防御带作战,以及对抗苏军的 T-34 坦克和KV坦克。如果射击距离超过400—500米,苏军现有的76毫米口径坦克炮和122毫米反坦克炮将无法击穿其装甲”。

意昂体育

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指虎式)的大威力反坦克炮。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的最佳武器就是85毫米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火炮可以在1千米的距离内击穿虎式坦克前部的100毫米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毫米火炮。6月上旬,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毫米的ZIS-5坦克炮的85毫米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不过,设计师很快就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毫米火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加长了420毫米。由于车体变长使得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毫米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毫米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千米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毫米。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毫米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毫米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毫米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毫米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一部分。而之后安装122毫米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工厂都组建了坦克装配传送生产线(类似于米国的福特制),部分组件和零部件的装配实行流水作业法。例如基洛夫—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内用于生产 T-34 坦克的70%的生产设备都完成了流水作业改造,还有50条流水生产线承担KV和IS重型坦克最重要零部件的机械加工作业。

了解了这“三大件”,你还会认为二战中的苏式武器是渣渣吗?

《牧师足彩预测》2015_06_17 足球竞彩比分预测推荐!

今晚006英冠焦点战(利兹联VS布里斯托尔城)

联系我们
留言

Copyright © 意昂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WeChat
WeChat

留言框-

意昂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

13594780446